语文故事(精选5篇)

2023-09-21 17:37

语文故事范文第1篇

又是新的学期开始了,我与六年级继续牵手,我与语文继续牵手,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年头了!

连续五年,连续五年教同一教材,不免有一些乏味,感觉自己失去了许多教学的热情,教学的渴望,年年岁岁花相似,总觉得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,拿着一张旧船票,登上的总是同一条船......

我要改变,我要“变化”,虽然走的同一条路,我要在路边创设不同的风景,我要为这一路旅程营造不同的心境.....

这是最后一年用老教材了,苏教版国标本已经到了五年级了,这最后一次航班还是尽量留下一些美丽的回忆,难忘的瞬间吧!

特设此贴,记录这一年我与语文的故事!

语文故事范文第2篇

关键词:语文教学;贯穿故事;故事效应

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。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故事,势必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讲究教学策略,设计内容丰富的小故事,牵引学生自由地探索,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促进学生自主学习,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
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,语文课该如何上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焦点问题。那么,语文课该如何上?如何呈现自己“别样”的精彩呢?教学中我不断研究、反思,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常态课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勉。

一、借故事,引导感悟

故事,永远是孩子们听不厌的。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,课堂便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在讲述《装满昆虫的衣袋》一文时,文中有一段:“妈,我在这儿呢?瞧――”,我引导学生读句子说感受。有的学生读出了法布尔的高兴,有的学生说:“法布尔找了好几天找到了很兴奋。”我顺势而导,引导学生想象一种动物栖息的不固定性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,我又问学生:“同学们,从这里你认为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?”有的说:“我认为法布尔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。”有的说:“我认识了一个持之以恒的法布尔。”对学生的回答我都予以肯定,并借题发挥:“是啊,法布尔有一种不舍弃、不放弃的精神,这是一种什么精神?”学生异口同声地说:“锲而不舍”。此时,我灵感一发,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理解这个道理――讲故事,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。于是我接着说:“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山村,有一位农民,为了寻找一种已经灭绝了的灵蛙后裔,坚持搜寻三十多年。每天他都会提着一个水桶上山……”从学生的眼神中,我知道他们除了对故事感兴趣,还喜欢上了这样的语文课。

二、借故事,深入主题

让故事在课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还应讲究“心术”策略。故事要在适当的地方讲,恰当的时候收。有时我还会用故事吊学生的胃口,让课堂之间像说评书一样环环相扣。在学习《推敲》一文时,讲到“贾岛遇到韩愈仪仗队,韩愈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与他一同推敲”,下课铃响了,于是,我说:“同学们,今天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贾岛遇到韩愈,贾岛没有受到韩愈的责罚,还帮他推敲,可是,由于贾岛太执著于字句的斟酌,他又一次闯入了仪仗队,这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,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?”学生眼巴巴地望着我说:“想!”“想知道后事如何,下节课再讲。”

可想而知,学生在故事的驱使下对下节课充满着期待。而补充的故事会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,深化了主题。

三、借故事,拓展延伸

新课标理念下,语文课堂要求做到课内外知识链接。那么,如何更好地达到课内外知识贯通,提高学生的素养呢?我认为还可以适当地讲述一些生动、鲜活的小故事,加深学生的理解感悟。如,《金蝉脱壳》一文中,作者对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如此细腻,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“钻、仰、扑、抓住、抽……”我说:“文中作者是偷偷观察不想被蝉发现,所以无法触摸金蝉,如果作者能描写出触摸金蝉的感觉会更妙。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吗?”学生声音特别洪亮地说:“想!”“老师小时候捉蝉时,每每看到刚脱壳的蝉,我都会小心翼翼地把蝉放在手心里,摸一摸,凉凉的、滑滑的、嫩嫩的,比刚刚出生的婴儿的皮肤还嫩”,我边说边在手心里做抚摸的动作。我撩起眼帘,发现学生正双目圆睁,张着嘴巴,不时发出“哇”的惊叹声。我知道学生心中有惊讶,有羡慕,更多的是期待。课堂结束时,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捉蝉的经历,由于学生多数生活在城里,这种体验很少,即使有几个举手发言的,也不能说出体验中的趣事来,于是,我故意卖关子,说:“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小时候捉蝉的趣事吗?”学生异口同声地说:“想!”“听好了,老师小时候可调皮了。蝉临出洞前,总要用前爪轻轻划开一个小洞,与蚂蚁窝的大小相等,但又不同,蚂蚁窝是圆的,而蝉是不规则的,由于我经常捉蝉,一眼就能认出哪是蚁穴,哪是蝉洞”(此时,学生脸上,个个流露出佩服极诧异的表情)“有时候我会把没有蝉的洞再做一遍,先盖一层硬土,再撒一层软土,用手来回扫一扫表面,然后用一根细小的木棍捅一个小眼,最后悄悄地躲在一旁看谁会上当。当有人喊出‘这一个’再兴致勃勃地挖开洞时才知道上了当,便失望地走了。”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,就这样,一堂生动的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

可想而知,当学生回家捉蝉时,会把我的这种经历作为借鉴,也一定会写出不一样的体验来。

语文故事范文第3篇

学习语文,是件美妙的事.它丰富多彩,让我们增长见识,培养兴趣,学会道理,在学习语文的点点滴滴中,渗入脑海,视为前进的动力.

学习语文,它伴我走过了五个春夏秋冬,在学习的过程中,它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我,让我从中学会了许多。

记得有一次,我在做练习册的时候,遇到一道题,写着要我查“翡”字的部首、除部首还剩多少画、选项字义。我胡乱地猜想,“翡”字的部首是“非”还是“羽”呢?查字典?我从不带字典。我可不想花费时间去借,思索了一会儿,会是 “非”吗?对!可能就是它。我武断地在部首一栏填了“非”字,除部首还剩6画。 就这样,我稀里糊涂地填完就交上了作业。第二天中午,语文老师找我,她问我,“翡”字的部首是“非”还是“羽”呢?我心里立刻有一种波动,但是我依然镇定地回答说:“是非字部。”老师二话不说,顺手从写字桌拿了一本新华字典给我。说:“我认为用“羽”字部,你快查查,到底是什么部首。看看有没有“非”字部的。”我数了数“翡”字8画,怎么没有“非”这个字呢?看看“羽”字,6画。啊!果然有“羽”字。接着,我很顺利地查到了“翡”字。忽然间,我的脸像一只熟透了的苹果。老师问我:“你之前有查字典吗?”我只好惭愧地回答:“没有。”“那就是噢!干事不要那么快下决定。遇到不会的字要找工具书,多开动脑筋寻求答案,这才是学习的办法。”从今以后,我要把老师的话记在心中,也要学会老师的方法,遇到问题找帮手。

这样语文学习的故事还有很多。在学习语文时要经历“四味以及学习语文中,要学会细心、耐力等。

在语文这科无边的生涯中,故事是兴趣的源泉,是伴你前进的动力。

语文故事范文第4篇

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,我以为学习语文,无非就是教我们几个字,让我们看书的时候认得书上的字就行了。因此,我对语文没有兴趣,总觉得语文枯燥无味。

直到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,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应用题,让我们去做。我看了一下题目,左思右想,最终还是看不懂,便心急地说:“这几道数学题怎么这么难啊?我都不理解它的题意,怎么做啊?”正在这时,数学老师看我不会做,便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了过来,对我说:“谢夏菲,你不会做这些题,是吗?”此时的我,全身火辣辣的,脸好像东方升起的太阳,手微微颤抖,心“扑通,扑通”地跳,我低下了头, “是……是的。”好没等我把话说完,正在班上“沙沙沙”写的同学们一齐用着诧异的眼光看着我。我语文都没有学好,怎么能看题呢?从那时起,我便下定决心……好好学语文。

就是为了那个决心,我每天认认真真地学习语文,也渐渐地觉得语文不像我以前说的那么“枯燥无味”了,我反而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我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许多。

语文故事范文第5篇

一次,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,小儿子哭喊着也要去。她对孩子说:你好好在家等娘,娘回来叫你爹杀猪娃给你吃。孩子不闹了。当她从集市回来,曾子正在磨刀,准备杀猪。她急忙对曾子说,猪娃不能杀,我是哄孩子玩的。曾子说:大人怎能对孩子无信呢?母亲不守信用,孩子便会失信于人,答应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。曾子的妻子点头称是,和曾子一起杀了猪娃。

诚实守信的几则小故事

诚实,就是忠诚正直,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。守信,就是遵守诺言、不虚伪欺诈。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,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。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,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,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。

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。在学习中,知道的就说知道,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。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。

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。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,孩子哭闹着也要去。妻子哄孩子说,你不要去了,我回来杀猪给你吃。她赶集回来后,看见曾子真要杀猪,连忙上前阻止。曾子说,你欺骗了孩子,孩子就会不信任你。说着,就把猪杀了。曾子不欺骗孩子,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。

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,一向重诺言,讲信用。人们都说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”。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,才幸免于难。而有信,自然会得到大家的:

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,一般都写有“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”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,就提倡公平交易、诚实待客、不欺诈、不作假的行业道德。

在当代中国,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。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,就是专心致志,认真踏实,实事求是;表现在与人交往中,就是真诚待人,互相信赖;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,就是奉公守法,忠诚老实。

百折不挠

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,嫉恶如仇。有次,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,带进他家,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,遭到桥直的怒斥。不多时,官兵包围了桥家,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,迟迟不敢动手。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:“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?”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。结果,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。人们称赞桥玄“百折不挠”,始终保持节操。折:挫折。挠:弯曲。

百折不挠: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,决不屈服、退缩。

激夫获贵

眼看丈夫满为御

害羞感叹求离去

夫惭恳解竟提升

不逊乐妻贤内助

晏婴,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,体躯短小,惟才干超人,名闻诸侯,而其御者(车夫)体甚魁梧,却为俗子。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,意气扬扬,状甚自得,其妻窥状,至为感叹,是夜求御者离去,夫闻其故;答以:宰相身高不及六尺(约今之四尺二寸),名闻天下,备受诸侯敬仰,尚能谦虚,而君身高八尺,为晏婴驱车,竟扬眉得意,前途岂有可为!御者愧甚,从而改变,谦虚和谒,晏婴称奇,追问其故,乃告以受妻激之实情,晏婴以知过能改,遂提升御者为大夫。

敬亲感贼

能事严亲值佩钦

请看龎氏奉姑心

寄邻纺织犹怀敬

感动赤眉不敢侵

汉朝姜诗,事母至孝,其妻庞氏,敬顺尤笃。母好饮江水,龎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,煮羹烹茶奉姑,一日因遇强风迟归,母因渴甚,而有微词:姜诗大怒,遂离弃得,庞氏寄住邻家,日夜勤苦纺织,以所得微资,经常买佳肴,托邻妪转给其姑,经久,邻妪始以实相告,其姑惭愧,即令其回家团聚,姜诗夫妻之孝行,因而名传四方。时有赤眉贼路过该地,贼首呼喊:惊大孝者触鬼神之怒,众贼未敢抢刧而过,其孝感岂不大乎。

古代美德故事:贤妻分家劝夫的故事

同胞手足莫伤情

善劝夫从忍不争

美德荫其三桂子

名题金榜显华荣

明朝常州吴子恬妻孙氏系一贤妇。子恬之继母唐氏对侍子恬苛刻异常,子恬难忍,孙氏屡次劝慰,阻其犯上,迨父殁,继母私藏千金,悉交其亲生子,并将良田分给其子,子恬仅分得少许坏田,子恬愤懑,与弟争论,孙氏力劝其夫,勿因分产忤逆母亲,家虽贫,如肯勤耕当能生活,其后子恬茹苦含辛,努力耕耘,不出十年,家财大发,而其弟好赌,田产变卖一空,无法过日,孙氏再劝其夫,迎继母与舍弟合家生活,孙氏因有贤德,所生三子皆学业成功,金榜题名。

刻木事亲

丁兰,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(今河南黄河北)人,幼年父母双亡,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,事之如生,凡事均和木像商议,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,出门前一定禀告,回家后一定面见,从不懈怠。久之,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,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,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。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,问知实情,遂将妻子休弃。

谦虚礼貌

中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。“礼”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,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,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。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,这种心理需求,是超越时代的,是永存的。然而,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,却没有谦让之心,那么,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,谦让也是谦虚、平等的表现,是礼貌的重要内涵。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,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。